研究院简介
长白山文化研究院简介
通化师范学院于2003年,开始筹建“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并于2006年1月依托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正式成立“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其后,学校对长白山文化研究院下设基地、中心进行了一些调整,2011年3月,为突出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立了“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6—2017年期间,研究院一度成为文学院下辖的研究机构。
2018年初,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博物馆合并而成新的长白山文化研究院,研究院再次被列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成为校级科研单位之一,院长由刘智文担任。此后,长白山文化研究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18年9月,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基础设施“长白山满族剪纸传习馆”、“非遗馆教学实践基地项目”两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在校庆期间、“三北”高师会议前夕,一楼传习馆率先对外开放参观。完全投入使用的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博物馆)使用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为省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分为上下两层,包括办公、展示、研究、传习、生产性保护等功能:二层为王纯信纪念馆、非遗博物馆(展示馆)、长白山满族剪纸展示馆;一层为传习、办公、库房区,包括9个50平米的传习室。此外,还设立了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博物馆1个,藏品库房7间,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
2020年9月以来,为保障我校长白山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先后引进博士后1人、博士2人到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工作。2023年7月,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宋伟教授调入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工作。至此,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共有专职科研人员7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博士4人。研究院形成了以专职科研人员为核心,吸纳了学校10余个二级学院的传统学科,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科研人员69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25人,副高级职称31人,省级人才6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其中博士占比39.13%,海外经历教师占比21.7%,形成老中青、博硕搭配合理的科研梯队。
研究院自2006年1月正式建立以来,在学校相关领导的关注与重视下,经过研究院教师多年的工作、努力与积累,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在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整体研究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2010年11月,研究院被通化市人民政府授予“通化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11月被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继而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2015—2019”年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1月,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省民委给学校授予的首个基地。2015年12月30日,吉林省教育厅和吉林省财政厅联合公布2015年度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吉教联字〔2015〕64号),长白山文化研究院立项建设平台“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答辩,成为学校首个非遗省级专业平台。此后,研究院先后申报且获批了7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省级科研平台,并且陆续建立了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级传承基地(传习所) 6个。2017年9月28日被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剪纸教学实践基地”。2017年11月15日,我校相关领导和教师参加吉林省高校“十三五”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型交叉学科申报答辩,获得好评。2018年11月,我校“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学”被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2020年11月,学校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被中华职业教育社授予“非遗教育特色院校”称号。长白山文化研究院还被通化市妇女联合会授予“通化五姐—巧姐之家”荣誉称号。